化学防治: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每亩使用20ml的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或150-200g的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或20-30ml的30%苯甲·丙环唑乳油,或45-60g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兑水30-40kg稀释喷雾,发病严重地块7-10天后再次用药。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种植,适时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合理调控播种量,避免密度过大。

一、小麦纹枯病怎么防治
1、发病症状
(1)烂芽: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可出土。
(2)病苗死苗:多发生在小麦3~4叶期,初期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导致死苗。

(3)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基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黄褐色的菌核。
(4)倒伏:因为茎部发病严重、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5)枯株白穗:后期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可以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2、病原及发病规律
(1)属担子菌亚门禾谷丝核菌CAG-1等为主的优势菌丝融合群。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温湿度调节适宜时开始侵染为害。
(2)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此外,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3、发病高峰
(1)第一个是在冬前秋苗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幼苗,在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通常在10%以下,早播田块有些可达10%-20%。侵染部位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病症发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冬前这部分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来源。
(2)第二个则是在春季小麦的返青拔节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菌开始大量侵染,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染。
(3)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随着植株拔节、基部节间的伸长,及病菌的传播蔓延,病部向上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秆,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

3、防治措施
(1)当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应立刻施药防治,可亩用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50-200克,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30亳升,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克。
(2)以上药剂量任选一种,经二次稀释,对水30-40千克,在上午有露水时,对准麦株基部喷雾防治,重发田块施药7-10天后再防治一次。

(3)建议在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同时,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提高小麦的抗性。
(4)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根据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从而降低田间湿度。

二、小麦黑胚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选用种子重量0.2%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降低苗期病害发生程度。

2、加强管理
(1)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搞好氮、磷、钾与微肥的搭配施用,增加土壤透气性,播种时不要播种过深,干旱时要及时浇水。
(2)在小麦拔节孕穗期及扬花期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75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50千克进行叶面喷雾,可有效地控制该病发展。

3、实行轮作
将小麦与油菜、马铃薯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土中,以消灭病菌。

4、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寄生引起的病害,任何一种不良的环境条件及其他不利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该病发生。因此在小麦生产中要高度重视对黑胚病防治工作,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